
【研發故事】腦眠科技枕
大家好!我是開發負責人。「腦眠科技枕」是基於腦部與睡眠研究所誕生的枕頭,作為整合《史丹佛式最佳睡眠法》的獨一無二枕頭,並成為腦眠科技的招牌商品。這次我想跟大家分享「腦眠科技枕」的誕生故事。 被譽為「世界頂尖」的史丹弗大學之睡眠研究 「腦眠科技」創辦人兼最高研究顧問的西野精治(にしの・せいじ)教授,是被譽為睡眠研究界中「世界頂尖」的史丹弗大學醫學院教授,同時也是該大學生物睡眠律動研究所(SNCL)的所長。與西野教授的相遇,開啟了「腦眠科技枕」的開發之旅。 黃金90分鐘的重要性 睡眠有兩種類型:“非快速眼動期(腦部和身體都處於熟睡狀態)”和“快速眼動期(身體在休息,但腦部是清醒的狀態)”。 這種“非快速眼動期”和“快速眼動期”在一夜之間會重複4-5次,睡眠的前3小時多為深層非快速眼動期,隨著黎明的接近,快速眼動期的比例會增加。 入睡後的90分鐘內若出現深層的非快速眼動期,不僅能更好地釋放疲倦,還能促進代謝激素的分泌,優質的睡眠有助於迎接清爽的早晨。西野教授稱這段入睡後的90分鐘為「黃金90分鐘」。 此外,為了提高黃金90分鐘的睡眠品質,控制身體內部的核心體溫也是非常重要的。人體有「皮膚溫度」(皮膚等身體表面的溫度)和「核心體溫」(大腦和內臟等身體內部的溫度),當皮膚溫度和核心體溫的差距縮小時,人就會感到困倦。在清醒的時候,核心體溫上升與皮膚溫度之間的差距擴大;而在入睡時,手腳的散熱使得核心體溫下降與皮膚溫度之間的差距縮小,這樣就會切換到入睡模式。 為了順利進行散熱,研究顯示在枕頭上冷卻大腦是有效的。而「腦眠科技枕」的研發正是源於老師曾經說過的這句話:「日本沒有合乎此理論的枕頭。」 提升睡眠品質「透氣度・貼合感」 於是就這樣開始了「講究入睡前90分鐘,能冷卻大腦的枕頭」的研發專案。但在即使日本,各種寢具製造商每天都在進行研究開發的情況下,幾乎也找不到這樣的商品,所以研發的過程中並不是這麼順利。 首先,冷卻大腦應該使用什麼材料呢?在這樣的時候,我遇見了『ECO WORD』的樹脂編織專利和技術。 和取得特殊認證的『ECO WORD』相遇 因緣際會,我遇見了位於大分縣的『ECO WORD』的特殊級聚乙烯樹脂,以及將該樹脂熔化成絲狀,並在編織的同時形成彈簧狀的專利技術「樹脂編織網狀結構體」。 通往高品質黃金90分鐘的透氣性 這個結構是『ECO WORD』在20多年前開始研究開發的,具有優秀的透氣性和耐久性,是工匠技術的結晶。 在這個時候,我想到了「如果使用這種材質和技術,就能實現講究入睡前90分鐘,能夠冷卻大腦的枕頭」。為了提高這黃金90分鐘的質量,降低大腦溫度是必不可缺的,透氣方面則是通過編織聚乙烯樹脂,使得90%以上形成空氣層,從而確保了卓越的透氣度。 但是,要作為枕頭還有要探討的課題 實驗品有100種以上 我迅速製作了第一個實驗品,但在試用實驗品時的感想是「反彈力太強,無法翻身!」、「像蹦跳床一樣頭部會彈起!」。最初的實驗品並不是一個能讓人舒適入睡的枕頭。接下來的課題是「貼合感」。 透氣性固然重要,但要提高睡眠品質,貼合感也是非常關鍵的。從這裡開始,所有相關人員都必須達成共識,才能提供給顧客一款滿意的枕頭,這過程中將會製作大約100種實驗品。 以不同密度的多層次漸層結構,確保最佳的貼合感和睡眠舒適度。 在反覆試作的過程中,我們最觸及到的是,以透過調整絲狀樹脂的細度和編織方式來產生的多層漸層結構。 下面的照片是形象圖,通過上下三層結構提供最佳的貼合感,同時通過左右的軟硬度漸層來確保翻身的便利性。 <初期腦眠科技枕的結構> ...
【研發故事】腦眠科技枕
大家好!我是開發負責人。「腦眠科技枕」是基於腦部與睡眠研究所誕生的枕頭,作為整合《史丹佛式最佳睡眠法》的獨一無二枕頭,並成為腦眠科技的招牌商品。這次我想跟大家分享「腦眠科技枕」的誕生故事。 被譽為「世界頂尖」的史丹弗大學之睡眠研究 「腦眠科技」創辦人兼最高研究顧問的西野精治(にしの・せいじ)教授,是被譽為睡眠研究界中「世界頂尖」的史丹弗大學醫學院教授,同時也是該大學生物睡眠律動研究所(SNCL)的所長。與西野教授的相遇,開啟了「腦眠科技枕」的開發之旅。 黃金90分鐘的重要性 睡眠有兩種類型:“非快速眼動期(腦部和身體都處於熟睡狀態)”和“快速眼動期(身體在休息,但腦部是清醒的狀態)”。 這種“非快速眼動期”和“快速眼動期”在一夜之間會重複4-5次,睡眠的前3小時多為深層非快速眼動期,隨著黎明的接近,快速眼動期的比例會增加。 入睡後的90分鐘內若出現深層的非快速眼動期,不僅能更好地釋放疲倦,還能促進代謝激素的分泌,優質的睡眠有助於迎接清爽的早晨。西野教授稱這段入睡後的90分鐘為「黃金90分鐘」。 此外,為了提高黃金90分鐘的睡眠品質,控制身體內部的核心體溫也是非常重要的。人體有「皮膚溫度」(皮膚等身體表面的溫度)和「核心體溫」(大腦和內臟等身體內部的溫度),當皮膚溫度和核心體溫的差距縮小時,人就會感到困倦。在清醒的時候,核心體溫上升與皮膚溫度之間的差距擴大;而在入睡時,手腳的散熱使得核心體溫下降與皮膚溫度之間的差距縮小,這樣就會切換到入睡模式。 為了順利進行散熱,研究顯示在枕頭上冷卻大腦是有效的。而「腦眠科技枕」的研發正是源於老師曾經說過的這句話:「日本沒有合乎此理論的枕頭。」 提升睡眠品質「透氣度・貼合感」 於是就這樣開始了「講究入睡前90分鐘,能冷卻大腦的枕頭」的研發專案。但在即使日本,各種寢具製造商每天都在進行研究開發的情況下,幾乎也找不到這樣的商品,所以研發的過程中並不是這麼順利。 首先,冷卻大腦應該使用什麼材料呢?在這樣的時候,我遇見了『ECO WORD』的樹脂編織專利和技術。 和取得特殊認證的『ECO WORD』相遇 因緣際會,我遇見了位於大分縣的『ECO WORD』的特殊級聚乙烯樹脂,以及將該樹脂熔化成絲狀,並在編織的同時形成彈簧狀的專利技術「樹脂編織網狀結構體」。 通往高品質黃金90分鐘的透氣性 這個結構是『ECO WORD』在20多年前開始研究開發的,具有優秀的透氣性和耐久性,是工匠技術的結晶。 在這個時候,我想到了「如果使用這種材質和技術,就能實現講究入睡前90分鐘,能夠冷卻大腦的枕頭」。為了提高這黃金90分鐘的質量,降低大腦溫度是必不可缺的,透氣方面則是通過編織聚乙烯樹脂,使得90%以上形成空氣層,從而確保了卓越的透氣度。 但是,要作為枕頭還有要探討的課題 實驗品有100種以上 我迅速製作了第一個實驗品,但在試用實驗品時的感想是「反彈力太強,無法翻身!」、「像蹦跳床一樣頭部會彈起!」。最初的實驗品並不是一個能讓人舒適入睡的枕頭。接下來的課題是「貼合感」。 透氣性固然重要,但要提高睡眠品質,貼合感也是非常關鍵的。從這裡開始,所有相關人員都必須達成共識,才能提供給顧客一款滿意的枕頭,這過程中將會製作大約100種實驗品。 以不同密度的多層次漸層結構,確保最佳的貼合感和睡眠舒適度。 在反覆試作的過程中,我們最觸及到的是,以透過調整絲狀樹脂的細度和編織方式來產生的多層漸層結構。 下面的照片是形象圖,通過上下三層結構提供最佳的貼合感,同時通過左右的軟硬度漸層來確保翻身的便利性。 <初期腦眠科技枕的結構> ...

【研發故事】腦眠科技枕
大家好!我是開發負責人。「腦眠科技枕」是基於腦部與睡眠研究所誕生的枕頭,作為整合《史丹佛式最佳睡眠法》的獨一無二枕頭,並成為腦眠科技的招牌商品。這次我想跟大家分享「腦眠科技枕」的誕生故事。 被譽為「世界頂尖」的史丹弗大學之睡眠研究 「腦眠科技」創辦人兼最高研究顧問的西野精治(にしの・せいじ)教授,是被譽為睡眠研究界中「世界頂尖」的史丹弗大學醫學院教授,同時也是該大學生物睡眠律動研究所(SNCL)的所長。與西野教授的相遇,開啟了「腦眠科技枕」的開發之旅。 黃金90分鐘的重要性 睡眠有兩種類型:“非快速眼動期(腦部和身體都處於熟睡狀態)”和“快速眼動期(身體在休息,但腦部是清醒的狀態)”。 這種“非快速眼動期”和“快速眼動期”在一夜之間會重複4-5次,睡眠的前3小時多為深層非快速眼動期,隨著黎明的接近,快速眼動期的比例會增加。 入睡後的90分鐘內若出現深層的非快速眼動期,不僅能更好地釋放疲倦,還能促進代謝激素的分泌,優質的睡眠有助於迎接清爽的早晨。西野教授稱這段入睡後的90分鐘為「黃金90分鐘」。 此外,為了提高黃金90分鐘的睡眠品質,控制身體內部的核心體溫也是非常重要的。人體有「皮膚溫度」(皮膚等身體表面的溫度)和「核心體溫」(大腦和內臟等身體內部的溫度),當皮膚溫度和核心體溫的差距縮小時,人就會感到困倦。在清醒的時候,核心體溫上升與皮膚溫度之間的差距擴大;而在入睡時,手腳的散熱使得核心體溫下降與皮膚溫度之間的差距縮小,這樣就會切換到入睡模式。 為了順利進行散熱,研究顯示在枕頭上冷卻大腦是有效的。而「腦眠科技枕」的研發正是源於老師曾經說過的這句話:「日本沒有合乎此理論的枕頭。」 提升睡眠品質「透氣度・貼合感」 於是就這樣開始了「講究入睡前90分鐘,能冷卻大腦的枕頭」的研發專案。但在即使日本,各種寢具製造商每天都在進行研究開發的情況下,幾乎也找不到這樣的商品,所以研發的過程中並不是這麼順利。 首先,冷卻大腦應該使用什麼材料呢?在這樣的時候,我遇見了『ECO WORD』的樹脂編織專利和技術。 和取得特殊認證的『ECO WORD』相遇 因緣際會,我遇見了位於大分縣的『ECO WORD』的特殊級聚乙烯樹脂,以及將該樹脂熔化成絲狀,並在編織的同時形成彈簧狀的專利技術「樹脂編織網狀結構體」。 通往高品質黃金90分鐘的透氣性 這個結構是『ECO WORD』在20多年前開始研究開發的,具有優秀的透氣性和耐久性,是工匠技術的結晶。 在這個時候,我想到了「如果使用這種材質和技術,就能實現講究入睡前90分鐘,能夠冷卻大腦的枕頭」。為了提高這黃金90分鐘的質量,降低大腦溫度是必不可缺的,透氣方面則是通過編織聚乙烯樹脂,使得90%以上形成空氣層,從而確保了卓越的透氣度。 但是,要作為枕頭還有要探討的課題 實驗品有100種以上 我迅速製作了第一個實驗品,但在試用實驗品時的感想是「反彈力太強,無法翻身!」、「像蹦跳床一樣頭部會彈起!」。最初的實驗品並不是一個能讓人舒適入睡的枕頭。接下來的課題是「貼合感」。 透氣性固然重要,但要提高睡眠品質,貼合感也是非常關鍵的。從這裡開始,所有相關人員都必須達成共識,才能提供給顧客一款滿意的枕頭,這過程中將會製作大約100種實驗品。 以不同密度的多層次漸層結構,確保最佳的貼合感和睡眠舒適度。 在反覆試作的過程中,我們最觸及到的是,以透過調整絲狀樹脂的細度和編織方式來產生的多層漸層結構。 下面的照片是形象圖,通過上下三層結構提供最佳的貼合感,同時通過左右的軟硬度漸層來確保翻身的便利性。 <初期腦眠科技枕的結構> ...
【研發故事】腦眠科技枕
大家好!我是開發負責人。「腦眠科技枕」是基於腦部與睡眠研究所誕生的枕頭,作為整合《史丹佛式最佳睡眠法》的獨一無二枕頭,並成為腦眠科技的招牌商品。這次我想跟大家分享「腦眠科技枕」的誕生故事。 被譽為「世界頂尖」的史丹弗大學之睡眠研究 「腦眠科技」創辦人兼最高研究顧問的西野精治(にしの・せいじ)教授,是被譽為睡眠研究界中「世界頂尖」的史丹弗大學醫學院教授,同時也是該大學生物睡眠律動研究所(SNCL)的所長。與西野教授的相遇,開啟了「腦眠科技枕」的開發之旅。 黃金90分鐘的重要性 睡眠有兩種類型:“非快速眼動期(腦部和身體都處於熟睡狀態)”和“快速眼動期(身體在休息,但腦部是清醒的狀態)”。 這種“非快速眼動期”和“快速眼動期”在一夜之間會重複4-5次,睡眠的前3小時多為深層非快速眼動期,隨著黎明的接近,快速眼動期的比例會增加。 入睡後的90分鐘內若出現深層的非快速眼動期,不僅能更好地釋放疲倦,還能促進代謝激素的分泌,優質的睡眠有助於迎接清爽的早晨。西野教授稱這段入睡後的90分鐘為「黃金90分鐘」。 此外,為了提高黃金90分鐘的睡眠品質,控制身體內部的核心體溫也是非常重要的。人體有「皮膚溫度」(皮膚等身體表面的溫度)和「核心體溫」(大腦和內臟等身體內部的溫度),當皮膚溫度和核心體溫的差距縮小時,人就會感到困倦。在清醒的時候,核心體溫上升與皮膚溫度之間的差距擴大;而在入睡時,手腳的散熱使得核心體溫下降與皮膚溫度之間的差距縮小,這樣就會切換到入睡模式。 為了順利進行散熱,研究顯示在枕頭上冷卻大腦是有效的。而「腦眠科技枕」的研發正是源於老師曾經說過的這句話:「日本沒有合乎此理論的枕頭。」 提升睡眠品質「透氣度・貼合感」 於是就這樣開始了「講究入睡前90分鐘,能冷卻大腦的枕頭」的研發專案。但在即使日本,各種寢具製造商每天都在進行研究開發的情況下,幾乎也找不到這樣的商品,所以研發的過程中並不是這麼順利。 首先,冷卻大腦應該使用什麼材料呢?在這樣的時候,我遇見了『ECO WORD』的樹脂編織專利和技術。 和取得特殊認證的『ECO WORD』相遇 因緣際會,我遇見了位於大分縣的『ECO WORD』的特殊級聚乙烯樹脂,以及將該樹脂熔化成絲狀,並在編織的同時形成彈簧狀的專利技術「樹脂編織網狀結構體」。 通往高品質黃金90分鐘的透氣性 這個結構是『ECO WORD』在20多年前開始研究開發的,具有優秀的透氣性和耐久性,是工匠技術的結晶。 在這個時候,我想到了「如果使用這種材質和技術,就能實現講究入睡前90分鐘,能夠冷卻大腦的枕頭」。為了提高這黃金90分鐘的質量,降低大腦溫度是必不可缺的,透氣方面則是通過編織聚乙烯樹脂,使得90%以上形成空氣層,從而確保了卓越的透氣度。 但是,要作為枕頭還有要探討的課題 實驗品有100種以上 我迅速製作了第一個實驗品,但在試用實驗品時的感想是「反彈力太強,無法翻身!」、「像蹦跳床一樣頭部會彈起!」。最初的實驗品並不是一個能讓人舒適入睡的枕頭。接下來的課題是「貼合感」。 透氣性固然重要,但要提高睡眠品質,貼合感也是非常關鍵的。從這裡開始,所有相關人員都必須達成共識,才能提供給顧客一款滿意的枕頭,這過程中將會製作大約100種實驗品。 以不同密度的多層次漸層結構,確保最佳的貼合感和睡眠舒適度。 在反覆試作的過程中,我們最觸及到的是,以透過調整絲狀樹脂的細度和編織方式來產生的多層漸層結構。 下面的照片是形象圖,通過上下三層結構提供最佳的貼合感,同時通過左右的軟硬度漸層來確保翻身的便利性。 <初期腦眠科技枕的結構> ...

【研發故事】腦眠科技枕
大家好!我是開發負責人。「腦眠科技枕」是基於腦部與睡眠研究所誕生的枕頭,作為整合《史丹佛式最佳睡眠法》的獨一無二枕頭,並成為腦眠科技的招牌商品。這次我想跟大家分享「腦眠科技枕」的誕生故事。 被譽為「世界頂尖」的史丹弗大學之睡眠研究 「腦眠科技」創辦人兼最高研究顧問的西野精治(にしの・せいじ)教授,是被譽為睡眠研究界中「世界頂尖」的史丹弗大學醫學院教授,同時也是該大學生物睡眠律動研究所(SNCL)的所長。與西野教授的相遇,開啟了「腦眠科技枕」的開發之旅。 黃金90分鐘的重要性 睡眠有兩種類型:“非快速眼動期(腦部和身體都處於熟睡狀態)”和“快速眼動期(身體在休息,但腦部是清醒的狀態)”。 這種“非快速眼動期”和“快速眼動期”在一夜之間會重複4-5次,睡眠的前3小時多為深層非快速眼動期,隨著黎明的接近,快速眼動期的比例會增加。 入睡後的90分鐘內若出現深層的非快速眼動期,不僅能更好地釋放疲倦,還能促進代謝激素的分泌,優質的睡眠有助於迎接清爽的早晨。西野教授稱這段入睡後的90分鐘為「黃金90分鐘」。 此外,為了提高黃金90分鐘的睡眠品質,控制身體內部的核心體溫也是非常重要的。人體有「皮膚溫度」(皮膚等身體表面的溫度)和「核心體溫」(大腦和內臟等身體內部的溫度),當皮膚溫度和核心體溫的差距縮小時,人就會感到困倦。在清醒的時候,核心體溫上升與皮膚溫度之間的差距擴大;而在入睡時,手腳的散熱使得核心體溫下降與皮膚溫度之間的差距縮小,這樣就會切換到入睡模式。 為了順利進行散熱,研究顯示在枕頭上冷卻大腦是有效的。而「腦眠科技枕」的研發正是源於老師曾經說過的這句話:「日本沒有合乎此理論的枕頭。」 提升睡眠品質「透氣度・貼合感」 於是就這樣開始了「講究入睡前90分鐘,能冷卻大腦的枕頭」的研發專案。但在即使日本,各種寢具製造商每天都在進行研究開發的情況下,幾乎也找不到這樣的商品,所以研發的過程中並不是這麼順利。 首先,冷卻大腦應該使用什麼材料呢?在這樣的時候,我遇見了『ECO WORD』的樹脂編織專利和技術。 和取得特殊認證的『ECO WORD』相遇 因緣際會,我遇見了位於大分縣的『ECO WORD』的特殊級聚乙烯樹脂,以及將該樹脂熔化成絲狀,並在編織的同時形成彈簧狀的專利技術「樹脂編織網狀結構體」。 通往高品質黃金90分鐘的透氣性 這個結構是『ECO WORD』在20多年前開始研究開發的,具有優秀的透氣性和耐久性,是工匠技術的結晶。 在這個時候,我想到了「如果使用這種材質和技術,就能實現講究入睡前90分鐘,能夠冷卻大腦的枕頭」。為了提高這黃金90分鐘的質量,降低大腦溫度是必不可缺的,透氣方面則是通過編織聚乙烯樹脂,使得90%以上形成空氣層,從而確保了卓越的透氣度。 但是,要作為枕頭還有要探討的課題 實驗品有100種以上 我迅速製作了第一個實驗品,但在試用實驗品時的感想是「反彈力太強,無法翻身!」、「像蹦跳床一樣頭部會彈起!」。最初的實驗品並不是一個能讓人舒適入睡的枕頭。接下來的課題是「貼合感」。 透氣性固然重要,但要提高睡眠品質,貼合感也是非常關鍵的。從這裡開始,所有相關人員都必須達成共識,才能提供給顧客一款滿意的枕頭,這過程中將會製作大約100種實驗品。 以不同密度的多層次漸層結構,確保最佳的貼合感和睡眠舒適度。 在反覆試作的過程中,我們最觸及到的是,以透過調整絲狀樹脂的細度和編織方式來產生的多層漸層結構。 下面的照片是形象圖,通過上下三層結構提供最佳的貼合感,同時通過左右的軟硬度漸層來確保翻身的便利性。 <初期腦眠科技枕的結構> ...
【研發故事】腦眠科技枕
大家好!我是開發負責人。「腦眠科技枕」是基於腦部與睡眠研究所誕生的枕頭,作為整合《史丹佛式最佳睡眠法》的獨一無二枕頭,並成為腦眠科技的招牌商品。這次我想跟大家分享「腦眠科技枕」的誕生故事。 被譽為「世界頂尖」的史丹弗大學之睡眠研究 「腦眠科技」創辦人兼最高研究顧問的西野精治(にしの・せいじ)教授,是被譽為睡眠研究界中「世界頂尖」的史丹弗大學醫學院教授,同時也是該大學生物睡眠律動研究所(SNCL)的所長。與西野教授的相遇,開啟了「腦眠科技枕」的開發之旅。 黃金90分鐘的重要性 睡眠有兩種類型:“非快速眼動期(腦部和身體都處於熟睡狀態)”和“快速眼動期(身體在休息,但腦部是清醒的狀態)”。 這種“非快速眼動期”和“快速眼動期”在一夜之間會重複4-5次,睡眠的前3小時多為深層非快速眼動期,隨著黎明的接近,快速眼動期的比例會增加。 入睡後的90分鐘內若出現深層的非快速眼動期,不僅能更好地釋放疲倦,還能促進代謝激素的分泌,優質的睡眠有助於迎接清爽的早晨。西野教授稱這段入睡後的90分鐘為「黃金90分鐘」。 此外,為了提高黃金90分鐘的睡眠品質,控制身體內部的核心體溫也是非常重要的。人體有「皮膚溫度」(皮膚等身體表面的溫度)和「核心體溫」(大腦和內臟等身體內部的溫度),當皮膚溫度和核心體溫的差距縮小時,人就會感到困倦。在清醒的時候,核心體溫上升與皮膚溫度之間的差距擴大;而在入睡時,手腳的散熱使得核心體溫下降與皮膚溫度之間的差距縮小,這樣就會切換到入睡模式。 為了順利進行散熱,研究顯示在枕頭上冷卻大腦是有效的。而「腦眠科技枕」的研發正是源於老師曾經說過的這句話:「日本沒有合乎此理論的枕頭。」 提升睡眠品質「透氣度・貼合感」 於是就這樣開始了「講究入睡前90分鐘,能冷卻大腦的枕頭」的研發專案。但在即使日本,各種寢具製造商每天都在進行研究開發的情況下,幾乎也找不到這樣的商品,所以研發的過程中並不是這麼順利。 首先,冷卻大腦應該使用什麼材料呢?在這樣的時候,我遇見了『ECO WORD』的樹脂編織專利和技術。 和取得特殊認證的『ECO WORD』相遇 因緣際會,我遇見了位於大分縣的『ECO WORD』的特殊級聚乙烯樹脂,以及將該樹脂熔化成絲狀,並在編織的同時形成彈簧狀的專利技術「樹脂編織網狀結構體」。 通往高品質黃金90分鐘的透氣性 這個結構是『ECO WORD』在20多年前開始研究開發的,具有優秀的透氣性和耐久性,是工匠技術的結晶。 在這個時候,我想到了「如果使用這種材質和技術,就能實現講究入睡前90分鐘,能夠冷卻大腦的枕頭」。為了提高這黃金90分鐘的質量,降低大腦溫度是必不可缺的,透氣方面則是通過編織聚乙烯樹脂,使得90%以上形成空氣層,從而確保了卓越的透氣度。 但是,要作為枕頭還有要探討的課題 實驗品有100種以上 我迅速製作了第一個實驗品,但在試用實驗品時的感想是「反彈力太強,無法翻身!」、「像蹦跳床一樣頭部會彈起!」。最初的實驗品並不是一個能讓人舒適入睡的枕頭。接下來的課題是「貼合感」。 透氣性固然重要,但要提高睡眠品質,貼合感也是非常關鍵的。從這裡開始,所有相關人員都必須達成共識,才能提供給顧客一款滿意的枕頭,這過程中將會製作大約100種實驗品。 以不同密度的多層次漸層結構,確保最佳的貼合感和睡眠舒適度。 在反覆試作的過程中,我們最觸及到的是,以透過調整絲狀樹脂的細度和編織方式來產生的多層漸層結構。 下面的照片是形象圖,通過上下三層結構提供最佳的貼合感,同時通過左右的軟硬度漸層來確保翻身的便利性。 <初期腦眠科技枕的結構> ...
PICK UP
編集部のおすすめ
NEW ARRIVAL
新着記事
CATEGORY
カテゴリー